一個老鋼鐵人眼中的中美貿易戰(zhàn)
中美貿易戰(zhàn)舉世矚目,國產鋼鐵再次受到波及。實際上從入世以來,中國鋼鐵行業(yè)就是在各種貿易摩擦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本文通過一名鋼鐵行業(yè)從業(yè)者的講述,讓我們知道中國鋼鐵行業(yè)已經準備好了。
美 國總統(tǒng)特朗普簽署關稅法令,將對進口鋼鐵征收25%的關稅,并對包括鋼鐵產品在內的價值60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關稅,眼下的貿易戰(zhàn)如火如荼。作 為一個在鋼鐵行業(yè)摸爬滾打20多年的“老”人,我很是感慨。中國的鋼鐵產品一直都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的重頭戲,只是如今,我們沒有當初那般焦慮了。
18 年前,因為善于言談,我被從生產科調到市場部,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銷售鋼材工作。2001年年底,中國加入了WTO。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廠里專門開了會, 主要意思是未來會有更多出口的機會。彼時還是銷售菜鳥的我對此感到異常興奮,因為之前在生產科都是拿死工資外加固定補貼,市場部除了底薪之外是多勞多得, 所以“更多機會”對我而言太有吸引力了。
不過,理想和現實似乎總是有一些差距。
入世沒多久,2002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布 什就對10種進口鋼材采取保障措施,3年內加征最高30%的關稅,即“美國鋼鐵特保案”。到現在我都記得具體的時間和數字,因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會到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是中國在入世之后的第一個案件。在那之前,雖說產品出口量的多少也會因為匯率以及具體客戶需求量的變化而產生變動,但真正因為這 種國與國之的“不可抗力”而影響訂單的情況還沒出現過。所以,盡管當時我們對美國的出口量并不多(今天則更少),但消息一出,最大的感覺仍舊是恐慌,因為 不知道會有多大的影響,總覺得會很嚴重。直到快兩年后,美國的保護措施被認定不符合WTO規(guī)定,我們才松了一口氣。
再然后,幾乎每隔一段時 間就會有一次來自美國的、針對鋼鐵產品的貿易調查,理由多是傷害美國鋼鐵行業(yè)利益、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等,然后便是反傾銷、反補貼等各種貿易保護手段,涉及 的產品也從螺紋鋼、中厚板延伸到熱軋板卷、焊管等不斷擴大。僅2015年一年,鋼鐵行業(yè)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就有37起,涉案金額約47億美元,中國鋼鐵行 業(yè)已經連續(xù)多年成為遇到貿易摩擦次數最多的行業(yè),沒有之一。
或許正是經過了這么多次的磨煉,才讓中國的上訴律師以及各個企業(yè)的相關工作人員 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記得我們廠第一次與其他廠一起被要求提供材料抗擊雙反調查的時候,大家都很迷茫,盡管有相關部門的牽頭,但對于該提供什么樣的數據、 具體的流程都一知半解。但是現在,大一點的企業(yè)都有專門的法務部門,有專業(yè)人士配合國家相關機構去做這些事情,對于他們(美國)的套路,也都比較知根知 底。
兩年前的“337”調查便是最好的例證,當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輸美碳鋼與合金鋼產品發(fā)起的調查和可能的后果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但最終的結果,中國企業(yè)全面勝訴。
再到眼下的這場貿易戰(zhàn),在我看來,雖然這次力度也不小,但對身經百戰(zhàn)的中國鋼鐵企業(yè)而言,直接影響不會太大,影響也不會太長久,我們應該有能力去應對。
最 重要的是,目前我國出口到美國的鋼材量很少,且呈逐年下滑趨勢。這主要得益于國內鋼鐵行業(yè)的回暖以及常年來美國對我國產品的雙反政策。2017年全年,中 國出口到美國的鋼材一共才118萬噸,占美國全年進口量的3.1%。我們廠所有鋼材出口量加到一起才占6%,其中出口美國的產品更是微乎其微。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鋼鐵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鋼材消費大國,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我們產能過剩,國內鋼價大跌,那個時候的確增加出口能夠幫助緩解一些問題。
近幾年,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環(huán)保政策的加大及落實,壓縮了很多落后產能,國內市場環(huán)境好了,相比之下,對國際市場就更沒有那么看重了。即使有,也正在向一些新興市場的國家和地區(qū)傾斜。
鑒于此,貿易戰(zhàn)對于每個企業(yè)真正的出口量還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我國的態(tài)度也已經相當明確。商務部已經快速回應,表示擬對美國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給中方造成的損失。從以往貿易戰(zhàn)的經驗來看,我們的反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最終的結果。
盡管沒有太大直接影響,但間接影響還是存在的。
最直觀的體現在資本市場。從特朗普相關措施一提出,期貨和現貨市場的價格開始迅速下跌,這主要是人們對未來情況擔心的一種體現。但消息出來一周多之后,資本市場上的數據已經有翻紅的了,這說明前期不好的預期開始得到釋放。
隨 后歐盟跟風宣布對進口鋼鐵產品發(fā)起保障措施調查,這一點無疑是火上澆油的。其實,這也一直是過去每每與一個國家發(fā)生貿易摩擦時我們最擔心的問題,因為越來 越多國家和地區(qū)的跟風,會讓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也是基于這一點考慮,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鋼廠都在最近調低了部分產品的出廠價格。
盡管如此,但我還是認為這次貿易戰(zhàn)的影響沒有有些人認為的那么大。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甚至覺得可能即使沒有這次貿易戰(zhàn),這個時間點上國內鋼價也會走軟,貿易戰(zhàn)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或者導火索而已。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分析一下國內市場的行情就能了解個大概。
在 經歷了幾年寒冬之后,國內鋼鐵行業(yè)在2016年下半年逐漸回暖,一直到去年年底價格基本上都屬于上升趨勢。農歷年前,很多鋼廠進行了冬儲,期待著陽春三月 的旺季。正是因為看好后市,所以增加冬儲量成了很多鋼廠的選擇。所以,一開年鋼廠庫存高企。但在另一邊的需求端,卻遲遲沒有看到什么起色。和往年相比,今 年兩會時間較長、工人返工較晚、房產政策等一系列因素都導致了需求的延后。
供需的不對等已經拉低了鋼價,而部分貿易商為了回籠資金開始低價拋售,導致鋼價進一步走低。也就是說,真實的市場情況已經無法支撐較高的價格了。此時,正好貿易戰(zhàn)來襲,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價格下跌也就不難理解了。
放 眼未來,隨著開工率的恢復,需求也將逐漸增長,環(huán)保政策和供給側改革的更加深入也能有效控制過剩產能,鋼價應該會企穩(wěn)并趨于理性。至于貿易戰(zhàn)帶來的負面影 響,25%的關稅的確能影響出口價格,但和龐大的國內市場相比,影響有限,畢竟還沒有哪一個鋼廠的主要業(yè)務在出口方面。
可以想見,在未來美國基建計劃實施過程中,有關鋼鐵產品的貿易調查還會繼續(xù)。幸運的是,從鋼鐵行業(yè)的第一場貿易調查到現在,我們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極度恐慌和手足無措,取而代之的是壯大自身和積極面對。
除了國家層面和相關機構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的反擊之外,我們更需要把握好國內市場,國內市場做得越好,企業(yè)就越有底氣。當種種摩擦來襲之時,企業(yè)層面才有能力去對抗。
于是,歐盟跟風后我們市場部的第一個晨會上,身為總監(jiān)的我發(fā)出了這樣的指示:“該怎么干怎么干,做好自己,靜觀其變,適時應對。”(來源:新金融觀察)
標簽:
相關資訊